编者按
全球发展倡议第五点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性别议题与环境发展议题深度契合,女性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力量。在加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及生态系统保护的进程中,国际社会已逐渐认识到纳入性别考量的重要意义,社会性别主流化日趋明显,国内政策和实践领域,也充分重视妇女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为更好地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充分重视女性在相关决策中的话语权与主体性,在相关战略和方案中强化社会性别视角。
■ 张艳艳 宋一青
2021年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全球发展倡议包含六个要点,其中第五点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在全球发展倡议中,习近平主席亦呼吁“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第5个目标即,“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推动性别平等亦为全球发展倡议的应有之意。
性别平等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1年10月22日,外交部发布《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展现了50年来中国对联合国各领域工作作出的突出贡献,就维护多边主义、促进全球发展、团结抗击疫情等重要国际问题阐述中方立场和主张。《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表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妇女、青年等领域工作,开展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全面发展进步。”“中国始终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积极分享妇女事业发展成功经验”,并指出将“支持全面加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支持加强全球生态系统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性别议题与环境发展议题深度契合,女性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力量。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再生性劳动和使用价值的生态适量和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女性主义基于具体性劳动立场的意识形态或社会生物学观念,是一种基于人们处置感知人与自然关系的日常经历的唯物主义,认为妇女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和家庭照顾的需求使得她们更依赖和贴近大自然,然而她们的劳动付出未得到足够的认可和社会公平的回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认可妇女的角色和贡献,重视发挥女性的独特作用。
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目标是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更公平地纳入支持女性和男性发展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政策机制,直面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挑战压制性的规范、行为和结构,寻求在多个层面促进变革。性别观念的转变可以为资源贫乏的妇女和男子提供更公平的规范和机制,为提升妇女潜能提供更多选择,为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公平和经济正义做出贡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性别平等不仅局限于目标5,而应作为重要交叉议题和视角纳入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以社会性别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将性别平等纳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提升妇女等脆弱人群的应对能力。
环境治理领域已逐步推动女性参与
在加强全球气候环境治理及生态系统保护的进程中,国际社会已逐渐认识到纳入性别考量的重要意义,在气候环境治理谈判中,性别议题主流化也日趋明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政策体系,并积极推动性别平等政策的落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将消除性别歧视作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此后,《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首次正式将性别和生物多样性问题联系起来,2007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提出了在该公约的框架内纳入性别主流化的问题,从而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得到正式确立。2010年,公约秘书处编制了《促进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性别主流化指南》,并在同年召开的第10次缔约方大会的决议X/19中得到采纳。在项目执行层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性别平等、给予女性权利作为其主要使命,并确立了“性别与可持续发展”“性别、气候与灾难响应”等主题,从政策、项目等多个层面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
国内政策和实践领域,也充分重视妇女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将“妇女与环境”作为八大领域之一,并提出了“充分发挥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改善妇女生活的环境质量”“为城乡妇女享有安全饮水提供保障”“加强符合妇女需求的卫生厕所建设”等方面。此外,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妇女所履行的角色使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日趋显现。2021年10月在昆明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也关注妇女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妇女充分参与各级生物多样性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必要性。
进一步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全球发展倡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和国际发展合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妇女全面参与环境治理,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在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增强社会性别敏感,摆脱女性只是被保护对象及环境治理受益者的观念,正视女性在相关行动和决策中拥有话语权与主体性。
第二,发挥社会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积极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妇女提供多维度赋能支持,激发妇女内生动力,为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生力量。
第三,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领域的应对战略和方案中强化社会性别视角。在各级各层次培训中,重视社会性别意识培训,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重要参照。在社区层面,加强妇女组织能力建设,提升脆弱群体的生存韧性、应对能力和专业水平。
(张艳艳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生,宋一青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高级研究员)
|